一、总则 
	
 (一)目的 
 为加强医院设备计量管理,确保医疗设备量值准确可靠,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计量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涉及计量活动的设备、仪器、器具等,包括但不限于诊断设备、治疗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后勤保障设备等。 
	
 (三)基本原则 
- 
	依法管理原则:严格遵守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依法开展计量管理工作。 
 
	
	- 
		科学准确原则:采用科学的计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计量数据的准确可靠。 
	
 
- 
	动态管理原则:对计量设备和计量活动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服务临床原则: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为核心,为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提供准确的计量支持。 
	
 
 
 
	
 二、计量管理机构及职责 
 (一)计量管理委员会 
	
	- 
		组成:由医院主管领导担任主任,设备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临床科室负责人等为成员。 
	
 
		
		- 
			职责 
		
 
	
 
 
 (二)设备管理部门 
	
	- 
		职责 
	
 
		
		- 
			负责制定计量器具采购计划,组织计量器具的选型、采购、验收等工作。 
		
 
			
			- 
				建立计量器具档案,记录计量器具的基本信息、使用情况、校准情况等。 
			
 
		
 
 
				
 (三)质量管理部门 
			
			- 
				职责 
			
 
				
 
 
					
 (四)临床科室 
				
				- 
					职责 
				
 
			
		- 
			配合设备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开展计量管理工作,及时反馈计量器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计量管理人员 
		
		- 
			职责 
		
 
	
	- 
		负责计量器具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校准、维修、标识等。 
	
 
		
		- 
			记录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和校准结果,建立计量器具台账。 
		
 
	
	- 
		对计量器具的故障进行及时处理,确保计量器具正常运行。 
	
 
		
 
 
 三、计量器具管理 
	
 (一)计量器具的分类与分级 
- 
	分类:根据计量器具的用途和特性,分为医疗计量器具、非医疗计量器具。(小编的设备管理系统这里是自动分类的,不需要管理者去人工分类) 
 
	
	- 
		分级:依据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级、使用频率、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影响程度等,分为 a、b、c 三级。
 
	 
	- 
		
 
	 
	- 
		a 级:用于医疗诊断、治疗、科研等关键环节,对计量准确性要求高的计量器具,如 x 射线机、ct 机、超声诊断仪等。 
	
 
 
	
 
	b 级:用于医疗辅助检查、监测等环节,计量准确性要求较高的计量器具,如心电图机、血糖仪、血压计等。c 级:用于医院后勤保障、环境监测等环节,计量准确性要求相对较低的计量器具,如电子秤、温度计、照度计等。
  
 
	
 (二)计量器具的采购 
- 
	采购计划: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医院业务发展需要和计量器具的使用状况,每年编制计量器具采购计划,经计量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 
 
	
	- 
		
 
	 
	- 
		选型与采购:采购人员应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供应商,按照采购计划进行选型采购。采购的计量器具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具备计量器具制造许可证或进口计量器具型式批准证书等相关资质证明文件。 
	
 
- 
	
 
 
- 
	验收:计量器具到货后,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质量管理部门、使用科室等相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计量器具的规格型号、数量、外观质量、技术资料、计量性能等。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三)计量器具的校准 
		
		- 
			校准计划: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频率和校准周期,制定校准计划。校准周期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计量器具量值准确可靠。 
		
 
			
			- 
				校准机构:计量器具应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具备资质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校准机构应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应包含校准结果、不确定度等信息。 
			
 
		
		- 
			校准标识:校准合格的计量器具应粘贴校准标识,并注明校准日期、有效期等信息。校准标识应清晰、牢固,易于识别。 
		
 
			
 
 
				
 (四)计量器具的使用与维护 
			
			- 
				使用培训:使用科室应对新购置的计量器具进行使用培训,确保操作人员熟悉计量器具的性能、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 
			
 
		 
		- 
			使用记录:操作人员应如实记录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使用参数、测量结果等。使用记录应及时、准确、完整,并存档保存。 
		
 
			
			- 
				
 
			 
			- 
				日常维护:操作人员应按照计量器具的使用说明书和维护保养要求,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清洁、保养、润滑等日常维护工作,确保计量器具正常运行。发现计量器具故障时,应及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进行维修。 
			
 
		
		- 
			
 
		 
		- 
			封存与启用:计量器具因长期不使用或其他原因需要封存时,设备管理部门应办理封存手续,并妥善保管。封存的计量器具重新启用时,应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计量器具性能完好。 
		
 
			
 
 
				
 (五)计量器具的报废 
			
			- 
				报废条件:计量器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报废: 
			
 
		
 
		
			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且计量性能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因损坏严重,无法修复或修复成本过高的。因技术进步,已被淘汰的。其他原因不宜继续使用的。
		
 
		- 
			报废申请:使用科室或设备管理部门应填写计量器具报废申请表,注明报废原因、计量器具名称、型号、规格、购置日期等信息,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计量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办理报废手续。 
		
 
			
			- 
				
 
			 
			- 
				报废处理:报废的计量器具应按照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可采取报废变卖、捐赠、报废销毁等方式。报废处理过程应进行记录,并保存相关资料。 
			
 
		
 
 
	
 四、计量数据管理 
		
 (一)计量数据的采集 
	
	- 
		采集方式:计量数据可通过计量器具自动采集、人工录入等方式进行采集。采集的数据应准确、完整、及时。 
	
 
- 
	
 
 
- 
	采集频率:计量数据的采集频率应根据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和管理要求确定,确保能够反映计量器具的实际运行状况。 
 
	
 
 
		
 (二)计量数据的存储与传输 
	
	- 
		存储:计量数据应存储在医院信息系统或专用的计量数据管理软件中,存储期限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管理要求。存储的数据应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 
	
 
 
- 
	传输:计量数据应及时传输至医院信息系统或相关管理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控。传输过程应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计量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 
		数据分析:质量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计量数据进行分析,绘制质量控制图,分析计量数据的变化趋势和波动情况,及时发现计量质量问题。 
	
 
- 
	
 
 
- 
	利用决策:计量数据可用于医院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临床诊断、治疗决策等方面。通过对计量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计量监督检查 
	
 (一)监督检查计划 
		
 质量管理部门应制定计量监督检查计划,定期对医院计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计划应明确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检查时间、检查人员等。 
	
 (二)监督检查内容 
		
		- 
			计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 
				计量器具的配备、校准、使用、维护、报废等情况。 
			
 
		
		- 
			计量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分析与利用情况。 
		
 
			
			- 
				计量管理人员的资质和培训情况。 
			
 
		
 (三)监督检查方法 
	
	- 
		资料审查:查阅计量管理制度、计量器具档案、校准证书、使用记录等相关资料。 
	
 
- 
	现场检查:实地查看计量器具的配备、使用、维护等情况,检查计量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情况。 
 
	
	- 
		计量抽检:对计量器具进行现场抽检,检查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四)监督检查结果处理 
- 
	对于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质量管理部门应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相关部门或科室限期整改。 
 
	
	- 
		整改完成后,相关部门或科室应提交整改报告,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后方可解除整改要求。 
	
 
- 
	对于违反计量管理制度的行为,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六、计量培训与考核 
	
 (一)培训计划 
		
 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医院计量管理工作需要和计量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计量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人员等。 
	
 (二)培训内容 
		
		- 
			计量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 
		
 
			
			- 
				计量器具的原理、操作方法、维护保养知识。 
			
 
		
		- 
			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方法。 
		
 
			
			- 
				计量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 
			
 
		
 
 
	
 (三)培训方式 
		
		- 
			内部培训:由医院计量管理人员或邀请外部专家进行培训。 
		
 
			
			- 
				外部培训:选派计量人员参加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机构组织的培训。 
			
 
		
		- 
			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计量培训课程,组织计量人员进行在线学习。 
		
 
			
 
 
				
 (四)考核 
			
			- 
				考核方式:计量培训结束后,应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可采用理论考试、实际操作、撰写报告等方式。 
			
 
		
		- 
			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应作为计量人员绩效评价、职称晋升等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应进行补考或重新培训。 
		
 
			
 
 
				
 七、计量事故处理 
			
 (一)事故定义 
				
 计量事故是指因计量器具失准、计量数据错误或计量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医疗质量受到影响、引发医疗纠纷或造成经济损失等情况。 
			
 (二)事故报告 
				
 发生计量事故后,相关科室应立即向设备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计量器具名称、型号、事故经过、造成的影响等。 
			
 (三)事故调查 
				
 设备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事故原因、责任认定、损失评估等。调查过程应客观、公正,形成调查报告。 
			
 (四)事故处理 
				
				- 
					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包括批评教育、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等。 
				
 
					
					- 
						对造成医疗纠纷或经济损失的,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必要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 
					针对事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八、附则 
					
 (一)制度解释 
						
 本制度由医院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二)制度修订 
						
 本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适时修订,修订程序同制定程序。 
					
 (三)制度实施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往有关医院设备计量管理的规定与本制度不一致的,以本制度为准。